CONTACT   FB   IG   MAP

材質的分類從生活物件開始著手


從透光面、反射面、從亮到霧,質地、溫度、重量,是否有差異?            

許多人會認為「材質的分類」是設計或美術的一門課,但事實上打開你的隨身包,倒出裡面的東西,口罩、酒精噴罐、信用卡、鑰匙、零錢、原子筆等,這些東西分別是什麼材質呢?現代人手機不離身,但你有仔細觀察過你的手機,是塑料還是金屬外殼?玻璃還是壓克力面板?皮革的手機保護套還是矽膠材質?材質的分類,可以從這裡開始。如同學齡前孩童學習認識材質的方法,將自己對材質的認知歸零,重新感受材質。拿起隨身的物件,仔細端詳,先觀察材質本身的特性,用「常見」與「客觀」的視線,就可以列出一些基本的材質認識,舉玻璃為例,是透明的、易碎的。接下來有兩個方向可以發展,第一個是「科技與數位」,嘗試將材質發展,資料蒐集新科技或數位的方式,跳脫原有加工製程;第二個是「親身體驗」,實際地拿起一塊玻璃,感受材質的特性,甚至是參觀玻璃工廠,或是嘗試實驗(比方說,玻璃杯直火加熱到幾度會破裂等,嘗試對玻璃的使用常識)。

接下來,「奇想與主觀」則是設計師們常常會用的創作方法,簡單地來說,就是「常見與克客觀」的反面,顛覆這些既定常規,如果玻璃不是透明的,該如何加入顏色?雖然有些物質的科學定律是不可逆的,但想像是無限的,促使自己在材質中找到更多的可能性。回家開門的門把、喝杯水的玻璃杯、陶瓷的碗盤、金屬燈罩...等,生活中的用品離我們好近,但是工廠與製造卻好像離我們好遠。其實這些用品與我們生活在一起,就讓我們與材質、製造都密不可分,只是,你察覺到了嗎?

#Material